血苋,中药名。为苋科植物血苋Iresine herbstii Hook.f.的全草。分布于福建、广东、云南等省。具有清热解毒,调经止血之功效。常用于细菌性痢疾,肠炎,痛经,月经不调,血崩,吐血,衄血,便血。
入药部位全草。
性味味微苦,性凉。
归经归心经。
功效清热解毒,调经止血。
主治细菌性痢疾,肠炎,痛经,月经不调,血崩,吐血,衄血,便血。
相关配伍治咳血:血苋鲜叶、老鼠耳、三桠苦、臭梧桐各15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用法用量15-30g。
采集加工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血苋,又名红叶苋、红洋苋。多年生草本,高1-2米;茎粗壮,常带红色,有分枝,初有柔毛,后除节部外几无毛,具纵棱及沟。叶片宽卵形至近圆形,直径2-6厘米,顶端凹缺或2浅裂,基部近截形,全缘,两面有贴生毛,紫红色,具淡色中脉及5-6对弧状侧脉,如为绿色或淡绿色,则有黄色叶脉;叶柄长2-3厘米,有贴生毛或近无毛。雌雄异株,花成顶生及腋生圆锥花序,由多数穗状花序形成,初有柔毛,后几无毛。苞片及小苞片卵形,长1-1.5毫米,绿白色或黄白色,宿存,无毛,无脉;花微小,长约1毫米,有极短花梗;雌花:花被片矩圆形,长约1毫米,绿白色或黄白色,外面基部疏生白色柔毛;不育雄蕊微小;子房球形,侧扁,花柱极短。雄花及果实未见。花果期9月至次年3月(海南岛)。
生长环境生于沟边、路旁的湿处,多为栽培。分布于福建、广东、云南等省。
123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西林 - 教授 - 上海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