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和恋人相处的过程中,总会因为一点冲突就刻意回避;在学习工作时,因为和队友的意见不同第一时间就想着反驳······一些看似无关痛痒的事情让我们大发雷霆,我们的感受、言行在某一刻让自己大吃一惊,我们突然发现有某些未被意识到的念头在“幕后”作祟。
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师约瑟夫·布尔戈依据30余年的从业经验,在《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一书中教我们理解心理防御的机制,识别发现它们以及如何解除并用更有效的方式应对痛苦情绪。
一、理解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就是我们为了逃避痛苦而对自己撒的谎。”人的一些行为往往会表达出他潜意识的想法和感受,如果我们仔细思考潜意识的本质,就会发现我们更能看出他人而非自身的无意识动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由于无意识中承载的想法和感受对我们来说要么过于痛苦,要么与我们的道德和价值观抵触,有损自我意象。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不想知道自己潜意识的内容。由此,各种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就诞生了。
二、认识自己的心理防御
书中总结了十种心理防御的类型。
压抑与否认:有时我们会把心中的需求和情绪否认和压抑掉,从而试图保护自己以及保护他人,但是这种的心理防御是保护不了任何人的。越压抑越否认只会越沉痛。只有接受和承认,才有可能有建设性的行动。
置换与反向形成:“置换”是把痛苦表达给弱小的人,最终形成踢猫效应。比如有人会告诉你:“别拿我撒气。”而“反向形成”是将一种不可接受的感受或冲动变成与之相反的感受或冲动。许多成功戒烟的人往往对烟产生强烈的厌恶,戒烟以前的愉悦和戒烟时的痛苦,使他们产生了“反向形成”的保护机制;再或者孩子不听你的话,你明明是担心,但你会表现出愤怒。
分裂:当你感觉一个人不好时,你可能今后会对他的所有行为避而远之。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会让我们简单的去判断,忽略其背后的复杂性,从而试图避免伤害。
理想化:在大脑中塑造一个理想的他人,理想化地看待一种经历,相信这种经历会完全满足我们,或者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但现实中很难有这样的事情,从而回避现实。我们最熟悉的例子就是浪漫的爱情,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正是理想化的光环。除了理想化看待另一个人外,我们还可能理想化地看待一种经历甚至是我们自己。
投射:你是否有过强烈的冲动想要为自己辩护,并让对方难受?你是否觉得自己好像正在脑海中与他争执?互补型投射,如果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就会去投射一个迫害者出来,反之亦然。自我感觉投射,把自己的感觉投射到他人身上。我们最为熟悉的一种投射莫过于对内疚的投射,比如你确实把这件事忘记了,在面对他人时,却会为自己辩护:“我是忘了,但你有必要这么大惊小怪吗,你总是喜欢评判别人。”
控制:当我们对他人的需要和渴望让我们感到无法忍受的无助时,我们可能会试图控制他人。我们啃认识一些强势的人,他们试图主动控制身边的人,但同样有些人会通过自己的无助来控制他人。比如在恋爱中看上去极度粘人和无能。我们以为自己能掌控许多东西,但往往并没有分清楚哪些可以控制,哪些不可以控制。可以控制的我们又放弃控制。不可以控制的我们又想去控制,这就导致我们总是在防御。
“思考”:反刍,不停的回想过去发生的事情让自己身陷其中无法自拔。
羞耻防御:我们会对我们身体的一些缺陷,有一种无意识的感知。当我们感觉自己有一些方面不如别人,就会引起我们的羞耻。
三、 解除无益的心理防御
心理防御是正常的,但当我们过度依赖时,它就会使我们深陷泥潭,影响生活,让我们停止成长。托马斯·杰斐逊说过“自由的代价是永远保持警惕。”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心理与情绪上的自由,心理防御的机制并不会因为我们发现了他们而消失,我们也永远无法摆脱心灵中的任何东西,我们只能不断成长,发展自己其他的方面为那些问题做出补偿。领悟和觉察自我情绪以及其中原因在这一过程中极为重要也极为痛苦,它往往会使惯常的自我概念受到极大冲击。当我们愿意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接纳自己的所有,就不会再故步自封、停滞不前。
这是一本直面内心痛苦的书,同时也会赋予你更多的力量。书中所述的许多方法和练习,相信会让你有更多了解与启发。透过这本书,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在“我与我周旋许久”中,“宁做我”。